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>> 
邻里噪声纠纷,有何破解之道丨人民锐见

时间:2023-06-22 06:52:28    来源 : 人民日报评论


(资料图)

“能让你家孩子消停点吗?别跑了!”“11楼,你家噪声能拆楼,我家吊灯都在震”……在小区的业主群里,你是否经常看到类似抱怨噪声的消息?如今人们对住房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,加强噪声污染防治、保障“安静权”也日益受重视。然而噪声防治非一日之功,邻里之间因噪声问题产生的纠纷不在少数,甚至于有住户网购所谓的“震楼器”对邻居进行报复。面对这一困扰,有何破解之道?我们进行了一次“头脑风暴”,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。甲:“震楼器”是一种通过震动、敲击墙体发出噪声的设备,商家常以“以噪制噪”“反击邻居神器”等作为噱头在网络上进行销售。需要明确的是,使用“震楼器”的行为涉嫌违反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,绝对不可取。电商平台应履行好监管职责,对出售以非法制造噪声为目的的“震楼器”等设备的网络店铺采取清理、警示、下架、关停等措施,对穿透共振音箱等隐性“震楼器”的销售加强规范和引导乙: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?可能最后的结果是“三败俱伤”。从网友们的经历来看,使用“震楼器”“反击”后,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、矛盾反而越来越激化的例子不在少数。不仅如此,故意使用“震楼器”制造噪声还会殃及无辜,因为噪声的影响范围并不可控,而且长期对墙体进行高频率的震动和敲击很可能危害楼体安全。可以说,在“以噪制噪”、放大矛盾的循环中,没有人会是赢家。丙:遇到类似邻里纠纷,合理合法的解决路径不少。可先尝试上门沟通,看能否通过协商做到互谅互让。如果协商不成,可以寻求第三方的介入,比如联系小区物业、居委会等进行协助调解,或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求助,还可以留存噪声监测的相关证据,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反映。若问题仍未得到解决,可寻求司法救济,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。自去年6月5日起施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,“产生社会生活噪声,经劝阻、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,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”的,“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”。面对持续性故意制造噪声的侵扰,法律是最有力的武器丁: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选择使用“震楼器”这一下下策,是因为实在不堪其扰,且遭遇了沟通无效、协商没用、投诉无果、正常渠道走不通等情况。此前有媒体报道,对于邻里间的噪声纠纷,一些司法干预效果有限,存在认定难、取证难、执法难,维权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等问题,客观上催生了“震楼器”这一畸形商品。必须明确,使用“震楼器”进行报复不对,我行我素、持续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在先的行为更不对。让违反规则者付出代价,不让守法讲理者吃亏,推动通过正当、法律途径解决纠纷“降本增效”,“震楼器”自然就会销声匿迹戊: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,减少邻里噪声引发的纠纷,要注重系统施治、源头治理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,守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源头,多元收集邻里纠纷信息,多方联动探索建立一套针对邻里噪声纠纷的沟通、调解、监管、处置机制,赋予基层执法者更灵活的权限,有助于减少对抗、化解矛盾,修复社会关系。己:破解住宅楼里的噪声困扰,说难也简单。带娃的家长给孩子划定玩耍区域,并在玩耍区域铺上隔音垫;喜欢运动的住户跟楼下邻居协商,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约定运动时间段;有时下班较晚,将高跟鞋、皮鞋换成软底拖鞋再进屋走动;专门购买桌椅脚套,防止桌椅拉动时产生声响……举手投足之间多一些设身处地,日常交往中多几句沟通协商,都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、与人为善,很多矛盾纠纷都能化解在产生之前。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